您的位置:首页 > 工程案例

探秘江西永新“将军县”:红土地上的将星传奇

来源:M6米乐官网登录    发布时间:2025-03-12 08:23:58

2025-03-12

在中华大地的革命历史长河中,江西永新作为全国第六大将军县,散发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这片 ...

  在中华大地的革命历史长河中,江西永新作为全国第六大将军县,散发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的革命记忆,见证了无数英勇无畏的奋斗故事,是中国革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它不仅是众多开国将军的故乡,更是革命精神的孕育之地,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深远而重大。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永新,探寻它的过去与现在,感受那份永不磨灭的红色力量 。

  时间回溯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永新这片土地率先响应革命的号召,成为了井冈山斗争的关键区域。1927 年 9 月 29 日,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永新县三湾村 ,在这个地方进行了著名的 “三湾改编”。这次改编,将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把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营、团建立党委,连以下设立党代表,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 ,在军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从组织上、体制上为新型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铸就了人民军队的军魂,也让中国革命从此走上了胜利的道路。从那时起,永新人民便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积极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永新是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是红四军、红五军兵源、粮食等重要生活物质保障的最大供给县。曾深刻地指出 “我看永新一县,比看一国还重要”,“用大力经营永新” ,足见永新在革命战略布局中的主体地位。1928 年 6 月 23 日,著名的龙源口大捷在这里打响。、朱德率工农红军及边界地方武装在龙源口新、老七溪岭及白口一带,与数倍于己的赣敌杨池生、杨如轩两个师展开激战。战斗过程异常激烈,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在新七溪岭,敌军凭借优良装备疯狂进攻,红军顽强抵抗,战斗陷入胶着。关键时刻,朱德军长手提花机关枪赶来,组织密集火力向敌扫射,带领红军战士勇猛冲锋,夺回了有利地形。

  在老七溪岭,红二十八团在王尔琢团长和党代表何长工的指挥下,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夺取了制高点百步墩,营长萧劲却不幸牺牲。与此同时,埋伏在白口武功潭山上的红三十二团及永新赤卫大队,向驻白口的敌前线指挥部发起突然袭击,敌军顿时乱作一团。最终,红军成功打败两杨,粉碎了湘赣两省敌军的联合会剿,第三次占领永新县城,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龙源口大捷是井冈山斗争时期我军取得的最大一次战斗胜利,歼敌一个团,击溃两个团,缴枪千余支,它不仅威震边界,更奠定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全盛基础,在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随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以永新县为中心的湘赣苏区逐渐形成。1931 年,湘赣省委在永新成立,省委主要领导人为任弼时、王首道、肖克、王震等,儿童局书记则是年轻的。他们领导湘赣军民积极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让广大农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同时,大力进行武装斗争,组建和发展地方武装力量,与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战斗;还积极开展根据地建设,发展生产、兴办教育、改善民生,使湘赣苏区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这期间,永新人民积极做出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为保卫和建设苏区贡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他们有的奔赴前线,与敌人浴血奋战;有的在后方努力生产,为红军提供物资支持;有的则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传递情报、掩护伤员。在一次次残酷的战斗中,永新人民始终坚定信念,毫不退缩,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

  永新县地处江西省西部,罗霄山脉中部,这片土地拥有独特的地理风貌,为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境内山峦起伏,九陇山便是其中的代表。九陇山属于罗霄山脉的南支,从石峰仙伸展于三湾乡境内,作东北 —— 西南走向,绵延九个山冲,各冲内均有小块陇田,故而得名。它峰峦叠嶂,海拔 1050 米 ,地势极为险要。九陇山地处湘赣两省的永新、宁冈、茶陵、莲花四县交界处,方圆 35 公里,冲坳回旋,沟壑交错,仅有三个隘口与山外相通 。山上茂林环山,自然资源丰富,不仅能为军队提供隐蔽的藏身之所,还能提供必要的物资补给。

  这样的地理环境,让九陇山成为了天然的军事堡垒,易守难攻,回旋余地大。红军在这里能够充分的发挥地形优势,开展灵活多变的游击战争。当敌人进攻时,可以凭借险要的地势进行顽强抵抗;当形势不利时,又能迅速转移,隐藏于深山之中,让敌人难以捉摸。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九陇山与井冈山军事根据地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革命的坚实屏障。1929 年 1 月,红四、红五军主力先后向赣南进军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被敌军占领 。2 月初,敌军四个团的兵力向九陇山军事根据地发动猛烈进攻,永新、宁冈、莲花、茶陵四县武装,凭借九陇山的地势险要,与敌人激战了三天三夜,虽最终为保存实力全部转移,但党未被破坏,武装力量也得以保存。九陇山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为革命的延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永新,这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自东汉建安九年(公元 204 年)建县以来,至今已有 1800 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岁月中,永新传承着独特的文化,其中 “忠勇风骨” 文化尤为突出。这种文化深深扎根于永新人民的心中,代代相传,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南宋末年,元兵长驱直入,烧杀抢掠,文天祥的次妹婿彭震龙带领几位永新籍将领,回到家乡永新,重建抗元义军 。他们响应号召,云集响应,虽最终县城被陷,彭将军被腰斩,但剩下的 3000 义军将士依然英勇抵抗,且战且退,最后被逼困于 “幡竿岭” 一带的峡谷中 。面对强大的元军,义军将士们毫不畏惧,坚守在峡谷中与敌人殊死拼搏,箭射完了,刀砍钝了,就举起石头砸向敌人 。当弹尽粮绝之时,他们毅然选择抱起大石块,纵身跃入深潭,宁死不投降。这种忠勇无畏的精神,正是永新 “忠勇风骨” 文化的生动体现。

  在革命年代,这种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永新人民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勇敢地投身于革命事业,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积极参军参战,为红军提供物资支持,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据统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县有近 10 万人参军参战,占当时全县人口的近一半,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达 8000 多人 。永新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 “忠勇风骨” 文化的内涵,让这种文化在革命的烽火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在永新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先后诞生了 41位共和国的将军 ,他们的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光芒。

  王恩茂,1913 年出生于禾川镇北门村。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担任了重要职务,参加了湘赣苏区土地革命斗争,反对敌人一、二、三、四、五次 “围剿” ,并随红六军团踏上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宣传科长、副政委等职,参加了晋西北、晋察冀、雁北抗战,以及保卫黄河、保卫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还参与了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部参加了中原自卫反击作战、中原突围、晋西南战役等一系列重要战役,一直到解放新疆。建国后,他两次主政新疆,为新疆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1955 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

  王道邦,1911 年出生于埠前镇栗湖古城村。1930 年 8 月,他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 11 月加入中国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 “围剿” 作战及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他率部参加开辟巩固扩大冀中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冀中纵队第十三旅旅长兼政治委员、第十九兵团第六十五军政治委员等职,率部参加解放华北和进军西北的多次重要战役战斗 。1955 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

  旷伏兆,1914 年出生于埠前镇心田村。1929 年,他参加革命,1932 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 “围剿” 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他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一团政治委员、冀中军区第十军分区政治委员等职,领导军民开展地道战,创造了 “地下长城”,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晋察冀军区补训兵团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六十七军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平津、太原等战役 。1955 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

  张国华,1914 年出生于怀忠镇官山村。1929 年参加红军,1931 年加入中国 。他先后参加中央苏区反 “围剿” 和长征,参与开辟鲁西抗日根据地,率部参加邯郸、淮海、渡江、西南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他率部进军西藏,指挥昌都战役,完成和平解放西藏任务,扎根西藏 17 年,为西藏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1955 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

  除了以上中将,永新还走出了众多少将,如李治、刘义、萧新春、龙福才、贺庆积、周志刚、左齐、龙潜、龙道权、谭开云等 。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革命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永新人民的骄傲 。

  这些将军们不仅有着辉煌的军事生涯,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他们的英勇无畏和传奇经历,成为了永新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齐,这位被称赞为 “鼎鼎有名” 的共和国少将,1911 年生于江西永新怀忠镇泉塘村 。他自幼勤奋好学,虽家境贫寒仍坚持念了 3 年私塾和 3 年国民小学 。红军占领永新县城后,他被送到湘赣苏维埃政府办的教师讲习班学习,后在家乡的 “列宁小学” 教书,还担任了永新县老居区政府文化部长 。1932 年,左齐加入中国,同年响应党中央 “扩大百万铁的红军” 的号召,带头报名参军 。在部队里,他担任红八军二十二师师部文书,因在战斗之余坚持写日记、代笔写家书、教战友识字,被大家亲切地誉为 “左先生” 。

  1938 年 11 月初,左齐担任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七一七团参谋长,在与日军作战时,一排子弹击中他的右臂 。由于护送者缺乏常识,整个右臂已发黑坏死,为保住生命,唯一的选择就是截肢 。手术由白求恩大夫亲自操刀,当时医院麻药紧缺,每次换药时,左齐都咬紧牙关,坚持不用,白求恩握着他的左手,直竖大拇指 。伤愈后的左齐,单手执笔、拿枪、骑马、征战,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他还在战斗、工作之余坚持文艺创作,他的文学作品《李狄三》,生动还原了李狄三的光辉形象,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

  龙飞虎,1915 年出生于在中乡斜陂村,1928 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青年团,1929 年转入中国 。在战争时期,他先后多次担任、周恩来的警卫员,因其高度敬业的精神被周恩来称为 “摧不垮的老虎” 。1936 年 12 月,西安事变爆发,周恩来等领导人在张学良的邀请下来到西安共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年少的龙飞虎作为周恩来的警卫副官全程负责其安保工作 。当时张学良看到年轻的龙飞虎,心中疑惑,询问他的年龄,龙飞虎拍着胸脯说:“21 了,老红军了!” 张学良笑道:“我看,还是个儿童团嘛!” 周恩来则回复:“都是红小鬼,上过井冈山,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正是这个看似稚嫩的红小鬼,凭借着对党的绝对忠诚和一颗 “虎胆”,在日后的工作中,为保卫领导人的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

  1938 年 12 月,龙飞虎跟随周恩来到达重庆,主要负责周恩来人身及办公安全 。周恩来居住在曾家岩一座小楼里,当时被称为 “周公馆”,这里环境险恶复杂,时常有特务出没 。为了顺利完成保卫重任,龙飞虎仔细勘察周围环境,了解附近的人员流动情况,制定了细致、周密的警卫计划,并严格执行 。每天来往 “周公馆” 的人员众多,其中不乏特务,龙飞虎凭借着革命的警惕性和超乎常人的眼力,几乎都能识别出特务的身影,并予以阻拦,确保了周恩来的人身安全与正常办公 。

  他还跟随周恩来在重庆度过了许多个日夜,常常持枪在门外守候到深夜,留意所有异常动向,每当有不正常的情况,他总是第一个冲锋在前保护周恩来 。有一次,龙飞虎两天两夜没休息,双眼熬得通红,却仍然强打精神,以极强的毅力坚持完成护卫任务,周恩来听说此事后,动情地说:“真像一只摧不垮的老虎。” 此后,“老虎” 的绰号就在们之间传开了 。

  永新在中央苏区的发展历史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发挥着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

  在中央苏区奠基时期的井冈山斗争阶段,永新是当之无愧的核心区域。这里是红四军、红五军物资供给的重要来源地,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的兵源、粮食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 。1928 年,红四军面临着严峻的物资短缺问题,永新人民积极做出响应号召,家家户户节衣缩食,将粮食、布匹等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红军营地。据记载,仅在这一年,永新就为红四军提供了数千担粮食,解决了红军的燃眉之急 。同时,永新还是多次重要战役的主战场,如著名的龙源口大捷,红军在此以少胜多,粉碎了军的 “进剿”,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进入中央苏区形成时期的赣西南革命根据地阶段,永新作为赣西南特委西路行委中心,积极组织地方革命武装和群众参与战斗 。在九打吉安的战斗中,永新先后组织了 10 万地方革命武装和革命群众,他们手持简陋的武器,怀着坚定的信念,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这一些地方武装和群众在战斗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协助红军作战,还承担了后勤保障、情报传递等任务,为战斗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永新还配合中央红军取得了第一、二次反围剿的胜利,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在中央苏区巩固和发展时期,永新成为了中央苏区的重要侧翼和屏障 。永新人民与湘、赣敌军进行了几十次战斗,在棠市、九渡冲、沙市、利田等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1933 年的九渡冲战役,红军与敌军在永新九渡冲地区展开激战。永新地方武装和群众积极努力配合红军,他们有的担任向导,带领红军熟悉地形;有的则在后方为红军提供物资支持,保障了红军的后勤供应 。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红军最终取得了胜利,歼敌数千人,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第三、四、五次反围剿战争 。

  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内容,永新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央苏区土地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1928 年 2 月下旬,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团部分干部战士来到永新南乡龙源口、秋溪一带,深入农家访贫问苦,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 。他们与当地农民亲切交谈,明白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对土地的渴望,向他们宣传土地革命的意义和政策 。在的带领下,红军战士和当地群众一起,对土豪劣绅进行了清算,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分给了贫苦农民 。这次活动,让农民群众第一次感受到了土地革命的好处,激发了他们参与革命的热情 。

  同年 5 月上旬,又率领红四军三十一团一营和永新县委一道来到永新西乡塘边村,着手进行湘赣边界土地革命的试点工作 。在塘边先后工作了 40 多天,他经常与永新县委领导人刘真、王怀等深入到群众中,对塘边、夏幽、厚田、南城、大屋、三房等村的阶级状况、土地占有等情况做调查 。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在塘边亲自草拟了 17 条临时分田纲领,确定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并在塘边枫台里草坪上召开的各乡贫苦农民代表大会上,公布了 17 条临时分田纲领,号召农民群众起来打土豪分田地 。之后,在 17 条纲领指导下,分田运动在永新西乡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

  在分田过程中,永新人民热情参加,他们按照分田纲领的要求,对土地进行了丈量、登记和分配 。农民们拿到土地后,生产积极性大幅度的提升,他们辛勤劳作,努力发展农业生产 。同时,永新还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开展分田运动,使更多的农民受益 。在塘边的试点和在亲自指导下的永新土地革命运动,为湘赣边界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树立了样板 。根据在永新的调查实践整理出的《永新调查》,为《井冈山土地法》的形成和制定积累了经验,而《井冈山土地法》又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

  在新时代的浪潮下,永新积极挖掘红色文化,全力发展红色旅游,让这片革命热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以张国华将军故乡怀忠镇官山村垱边组为例,近年来,永新深入挖掘县内红色文化等精神内涵,加大名人故居和历史背景和文化名村保护利用 。政府先后投入 800 余万元,重点打造 “五个一”,即一个将军展馆、一个将军广场、一个将军讲堂、一个体验场和一个好的环境 。如今的垱边村容村貌大变样,成为了一处新的红色教育和乡村旅游打卡地 。

  走进垱边,宽敞平整的道路、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新建的将军广场坐落于村中心位置,一棵棵百年古樟树点缀两旁,扮靓村颜 。村民们闲暇之余聚在一起,坐在亭子里拉家常、唠变化,感受这村容村貌带来的新气象 。村民张介朝感慨地说:“现在村里面很干净了,以前是沙子路、泥巴路,不好走有积水。现在村里搞得很漂亮了,年轻人在外面打工的回来,看到就说我们村环境改善了好多、变化很大 。” 现在,村民们主动将房前屋后打理得整洁干净,村容村貌得到了大整治 。游客们可以在张国华故居内了解张将军生平的英勇事迹、赫赫战功,可以在将军广场传承红色基因、追寻革命足迹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环境变好了,前来参观的游客也慢慢变得多,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村民们的收入也随之增加,幸福指数不断上涨 。

  除了垱边组,永新的三湾村也凭借 “三湾改编” 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成为了永新县首家国家级 4A 旅游景区 。近年来,永新县深入挖掘 “三湾改编” 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旅游项目开发,精心打造了红色三湾沉浸式体验馆、青少年户外拓展实训基地等项目,推动红色旅游从单一参观形式向沉浸式体验、互动式教学转变 。

  每年都有众多学生和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仅今年 5 月,就接待了 20 批次共 6000 余名学子 。三湾乡还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打造了 “红色拾光民宿”“三湾人家” 民宿村落等项目,提升了旅游住宿服务水平,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出游需求,也成为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些民宿按照统一布局、统一标准、统一风格吸纳民间资产金额的投入建设,并引进市场化运营团队,实施 “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的经营模式,项目收益按照农户占五成、运营企业占四成、村集体占一成的比例进行分红,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永新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永新县结合本地实际,多渠道筹集项目资金,持续加大村庄整治力度 。自 2020 年以来,全县投入资金 7.23 亿元,实施建设新农村和村庄整治点 2273 个,实现村庄整治全覆盖 。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提升五年行动,每年创建 2 个美丽宜居示范乡镇、10 个以上示范村庄、1000 户以上示范庭院 。深入推动农村 “两水共治” 和 “厕所革命”,投资 8000 万元启动 16 个乡镇所在地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建设,目前全县乡镇集镇污水处理设备实现全覆盖,完成户厕提标改造 6828 座,打造 “三线 个 。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永新县也下足了功夫 。去年以来,该县财政共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 26.72 亿元,安排项目 3632 个,完成农村公路破损修复 182.36 公里、农村公路拓宽改造 178.56 公里、农村公路提升工程 224.6 公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项目 47 座、农村公路水毁桥梁重建 18 座 。全县 5 户以上的自然村通村公路实现全覆盖 。才丰乡致力于建设 “四好农村路”,设计出四纵四横的道路网,不但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还提高了才丰乡的整体形象 。道路建设完成后,才丰乡还通过设立专人负责,定期给路面洒水维护、清理路边杂草垃圾,以及对路边的太阳能路灯定期检修,确保道路的良好状态 。这些农村道路的建成,成为了 “四好农村路” 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

  永新还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曲白乡深入挖掘本地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依托古村落、古建筑以及民俗风情等元素,成功打造了院下景区等多个农文旅融合的新亮点 。游客在这里可以欣赏到赣派古村落的建筑风格,品尝特色美食,漫步花海河流,体验民宿茶馆,感受 “古” 与 “绿” 的和谐交融 。非遗文创街上,油纸伞制作、新娘茶、鞔鼓制作、草席编制等众多非遗文化得以展示,游客不但可以观赏精美的手工艺品制作的步骤,还能去参加了 。曲白乡还坚持 “以农促旅、以旅兴农” 的发展思路,依托当地特色农产品黄桃、生态大米、笋干、茶油等,开发了一系列农旅融合产品,并举办黄桃采摘节、龙虾音乐节、吃完就 “跑” 等系列活动,吸引众多游客购买当地地道的农产品,从而增加村民的收入 。

  如今的永新,乡村蝶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乡间道路平坦干净,农家小院优美宜居,特色墙绘亮眼吸睛,一幅景新、村美、人和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双重推动下,永新这座将军县正焕发出新的光彩,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 。

  永新将军县,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革命精神的土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它的过去,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理想和信念,前赴后继、英勇牺牲的伟大壮举 。从井冈山斗争到湘赣苏区时期,永新人民始终坚定地站在革命的最前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卓越的贡献 。

  在新时代,永新将军县的红色基因依然闪耀着光芒 。它不仅是永新人民的精神支柱,更是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传承红色基因,对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通过传承红色基因,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同时,红色基因也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展望未来,永新将军县将继续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全力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产业 。在红色旅游方面,永新将加强完善旅游设施,提升旅游服务的品质,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的红色旅游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永新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 。同时,永新还将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红色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

  永新将军县的未来充满希望 。让我们携手共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共同书写永新将军县更美好的明天 。相信在红色文化的引领下,永新必将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中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